对话的精神是什么?
最近《觉醒年代》这部剧很火,在朋友三番五次推荐下,我开始看这部电视剧。在剧中有不少非常精彩的对话和演讲,其中有一段尤为出彩。那就是辜鸿铭给北大学子所做的一次演讲。
在这次演讲中,辜老先生讲述了何为「中国人的精神」,并对代表中国人精神内核的温良二字,做了精彩的阐释和鞭辟入里的分析。辜老铿锵有力的演说,另现场观众折服,也让大家对此生有幸做个中国人生起满满的自信。
何为精神?
在古汉语中,精是择也,有上好细密之意;神是引出万物者也。从字义上看,精神为一事或一物中最精华的部分,可以生发出其它部分的东西。
我们若把对精神的理解应用到对话本质的思考中,那么对话的精神是什么?也就是说什么是其精华所在,什么特质可以引发对话的发生?
说到对话的精神,不得不提对话领域的开创人物——戴维.博姆。他是个著名的量子力学理论学家,《论对话》等名著的作者,在对话领域有着深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心得。
The spirit of dialogue is, in short, the ability to hold many points of view in suspension, along with a primary interest in the creation of a common meaning.
David Bohm
博姆认为,对话的精神,简而言之,是在悬挂的情况下持有多元观点的能力,以及对创造共同意义的主要兴趣。
对话的基本理念是,能够在谈话时悬挂(suspend)个人观点,就好像把它们放在你和大家面前,让大家看到它们的连贯性或不连贯性。我们既不压制它们,也不坚持它们,也不试图说服或力劝他人相信它们的价值。相反,我们只是想了解。
要做到悬挂,是件特别不容易的事,因为思想有一种依附的属性,它会贴合和黏着在我们心里。我们绝大多数都会把自己与思想或观念等同的倾向。如果别人赞同我们提出的想法,我们会得意洋洋;反之,如果别人对我们的观点嗤之以鼻,我们可能会觉生气,觉得受到了攻击。这种把自身主体感与思想等同的倾向,是对话在遇到多元观点时进行不下去的主要原因。
只有做到了悬挂想法以及想法背后的诸多假设,就像科学家在实验前写出自己的假设一样,才有可能在对话中持有多元观点。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想法只是看事情看世界的一个角度而已。我们知道自己即使经验再丰富学识再超群,我们的想法肯定是有其局限性的,因为我们的这些想法正是从这些经验和学识出发而得来的,而经验和学识大多是过去和历史的产物。
在对话中,若听到迥异于我的观点,则是一次特别好的学习机会。因为他人的观点是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而得来的,而这个视角很有可能是我之前没有留意到,甚至是忽略的。正因为我们有着悬挂的精神,才能让我们有空杯心态来承载新思想新观点。当然,听到伙伴的想法后,还是可能通过悬挂来倾听更多的想法来丰富我们的视角。
想象一下,如果在对话中,每位参与者都能在谈话过程中悬挂自己的想法和假设,那么在多元性观点的碰撞和共创之下,每个身临其中的个人以及对话的整体都会感受的博姆所说的意义之流在流淌着。
意义的流淌就涉及到博姆所说的,每个参与者要对创造共同意义有主要兴趣。对话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对意义的探索以及共同意义的创造。在意义的探索和共同创造中,我们每个人可能会找到自己人生生命的意义以及找到束缚人变得自由的内在枷锁。
在意义之流中,我们会不断在其中溶解虚幻的自我意识,回归平安自在的家园乐土,就像一滴水珠回归大海。
在世界瞬息万变的今天,在这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对话尤其关键。在对话之中,与具体的流程与方法相比,秉持对话精神更为重要。